在农村,手工糍粑是儿时的味道,是难忘的乡愁,“大雪”节后,天气逐渐转冷,在桐城市唐湾镇长岭村的一户小院里,一大早便有雾气与炊烟氤氲着,其间弥漫着糯米饭的清香,走近一看,又见传统“打糍粑”的场景……
“糯米饭端来了!”沁人心脾的糯米香味扑鼻而来,芳香随着热气从灶间升起,随着第一锅糯米饭的出锅,大家默契地展开合作,轮流上阵,分工明确。将刚蒸好的糯米饭倒入木桶内,有力气的男士三五个人围站好,用竹筒锤捣,一上一下,交错用力,连打带翻,直到糯米呈现出软糯粘稠的状态,要想糍粑韧劲十足、糯而不腻,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火候。
“刚蒸好的糯米被倒入缸内,他们几个小伙子打,打得绒绒的。筒子上面要沾点水,它就不黏了,而且要打好长时间,不打‘绒’不好吃。”唐湾镇长岭村党总支副书记陈剑波介绍道,将打好的糯米与熟芝麻、白糖混合在一起,然后切成大小合适的方块,再一揉一搓,用力按下去,糯米团变成条块状,糍粑就这样成型了,软糯香甜的糍粑,一口咬下去软绵又有韧性,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让我们回忆到了儿时的快乐,还是小时候的那种味道,非常高兴,糍粑也非常好吃。”参与打糍粑的杨先生说道。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相互协作,配合默契,不仅体验到了传统手艺的乐趣,更体现了邻里之间和睦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唐湾镇,有许多像长岭村村民一样勤劳的山里人,他们立足资源优势,巧用技术特长,加工传统美食助增收,制作手工糍粑、红薯粉丝等,既富了口袋,又增添了别样的乡愁。
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