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时讯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改进学校血防健康教育方式 推进血吸虫病防治进程 ——浅谈学校课堂教学中渗透血防知识的意义
2018-09-27 10:09 来源:新安晚报作者:叶华东

血吸虫病大部分分布在交通和信息都相对闭塞的农村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既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关乎疫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关系着地方经济发展。对于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尤为重要,作为育人的场所,学校在这类宣传中扮演的角色就不容小觑。我们要积极寻求各种途径,实施血防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蕴含的血防知识,找准学校教育与培养血防意识的结合点,将血防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在活动拓展中融入血防意识教育……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统一。

一要重视计划性的探讨研究

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扎实的研究思考,才会做好,才能落到实处,有的放矢。为此,学校要建立教研组,主要研究教学中渗透血防意识,每学期初各教研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认真研究教材,并结合学校血防意识工作重点,制定本组一学期学科渗透血防意识教育工作方案,然后在实施中每两周进行一次反馈研究,针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具体解决办法,主要从渗透的结合点方法、渗透力度等进行研讨。学科渗透要找好结合点和渗透点、切入点,不是为渗透而渗透,而要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点滴渗透,做到静态的课本知识与动态的课外知识和生活知识相交融。

二要寻找各类情景教学的切合点

虽然这几年国家对农村教育采取了倾斜的政策,但不可否认当前农村教学的血防教育力量依旧薄弱,血防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每学年安排的血防教育课或相关活动数量有限,不可能开展持续的、经常的血防宣传工作,亟需充分挖掘卫生系统以外的资源,做到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可以讲血防知识,形成健康教育的合力。比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在相应的季节要求学生写血防日记或作文,也可以让他们制作血防知识的手抄报,或者开展拟写血防宣传的标语和儿歌的活动,也可以在课文教学中结合适当的情境进行渗透。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完成《七律 长征》的课后练习“选读毛泽东诗词”时,结合毛泽东1958年7月所作的《七律二首 送瘟神》中的瘟神指的就是血吸虫病,就此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收集相关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既可以感受到诗人博爱的心胸和关注民生的情怀,也通过诗中注解理解血防知识,加深了对血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教《科学与自然》的教师在教学时,顺势指导学生了解血吸虫的成长史,传染途径与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发动学生研究本地血吸虫病防控的关键点,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要学会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宣传最主要的作用是要培养某种意识,血防宣传也就是要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们的血防意识。农村学校缺乏直观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和专业性比较强的人员,而学科渗透教学不需要增加专门的设备和经费,也不需要专职教师,只要卫生部门通过业务培训或发放宣传资料等途径将血防知识传播给教师,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所授科目在备课时将血防知识渗透其中,在课堂讲一讲即可。如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可以在向学生进行讲文明讲卫生教育的同时,教育学生控制传染源在血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要求学生制作本地区消灭钉螺面积的条形统计图和本地三改一控情况规划统计图,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本地区的工作现状,提高参与血防工作的主动意识。

四要适当的开发乡土教学文本

可以组织本地的一些专家和学者编发乡土教材的血吸虫病防控读本,向学生系统介绍血吸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以及血吸虫病流行的范围、危害、传播方式、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等,学校安排每周一节课,一月一次血防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实践活动为血防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家乡甚至自己家庭的改水改厕的综合效益进行论证,将血防意识真正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一般的宣传活动和课堂教育往往都是转瞬即逝,学科渗透教学需要教师反复讲,经常讲,乡土教材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不断的给孩子们灌输生活常识,内容包含“不要在疫区游泳”“不要随便生吃水中产品”“血吸虫是人畜共同感染”这类简单易懂的话语,学生就此还可以发挥“小手牵大手”的作用,将血防知识传给家长、邻居和社会,卫生部门“血防健康明白纸”和“以机代牛”等工作,就有了广为人知的空间,也容易被大家接受。

总之,血防宣传是一个系统化的长期过程,在学校进行血吸虫病防范宣传是要真正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中发生作用,并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科教育渗透血防意识落在实处,不做表面文章,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解决学生认知方面的困惑。如何有效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补充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符合本地实际的教学内容。在讲文化课时结合讲血防知识,是最佳宣传方式,学生学课反而更加轻松,教学效果也自然好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