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足外科急诊创伤的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技术就是希望。面对血肉模糊的断肢、复杂的复合伤和患者家属焦灼的目光,一群佩戴党徽的医务工作者始终冲锋在前,用精湛的医术与无私的奉献诠释着“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的信念。无数个日日夜夜,深夜的无影灯下,安庆一一六医院整复与手足外科以行动证明,在创伤急诊救治一线,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托起生命希望的坚实臂膀。
伴随着救护车鸣笛声,一名被机器绞断右中指及右手掌开放性毁损伤的患者被紧急送入安庆一一六医院整复与手足外科。值班的党员医生、创伤修复重建治疗组组长朱金金立即启动“绿色急救通道”,和党员护士组成抢救小组,仅用15分钟便完成术前相关检查及准备,二线班科主任甘泉及治疗组医生朱泽源、丁锐也迅速到达医院。手术室内,朱金金、甘泉带领治疗组成员连续奋战5小时,在显微镜下成功完成右手掌修复及右中指末节断指再植。
“当时根本没考虑累不累,就想争分夺秒保住患者的手。”朱金金说。这样的场景在整复与手足外科经常发生,急诊创伤人讲究的就是争分夺秒,即使专业组的医生当天不是值班日,无论多晚,无论是不是周末,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科里为患者施行急诊手术,党员参与率达100%。
党支部书记甘泉介绍:“我们要求党员在新技术新项目攻关中打头阵,近三年来,科室在急诊创伤修复重建方向做出很多努力,目前全面开展断指再植、皮瓣移植、糖足的保肢治疗等多项新技术。”
四肢创伤修复重建(含显微手足外科)朱金金带领治疗组成员正在攻关“超显微血管吻合技术”。这项可将血管吻合精度提升至0.3毫米以下的技术,已使该科末节断指再植成活率突破95%大关。“关键时刻党员就得啃硬骨头。”
在创伤救治中,党员医护们不仅修复着患者的肢体,更治愈着他们的心灵。科室设立的“党员心理疏导岗”,已帮助多名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重拾生活信心。党员护士徐琪发明的“创伤康复日记”,通过引导患者记录治疗过程,显著降低了术后抑郁发生率。
在生与死的较量中,在技术与爱心的交融里,安庆一一六医院整复与手足外科的党员先锋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他们既是白衣执甲的战士,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正如科室会议室墙壁上悬挂的党员承诺:“重建肢体 修复重建 始于心诚 成于精湛”这掷地有声的承诺,正在无数个不眠的夜晚,续写着守护生命的动人篇章。
朱金金